发布时间:2023-09-28 11:33:01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人口通过就学、就业、创业、投靠或照顾子女等原因来到了城镇,融入当地成为了一名新市民。但因金融知识相对缺乏、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他们非常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优选对象”。对于新市民而言,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有哪些?
初入社会求职人
案例回顾:警惕“征信修复”诈骗
临近大学毕业,小周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监管工作人员,称小周就学期间曾向某平台贷款且未注销,该行为已经影响征信,现要帮助其修复信用。
由于小周确实有过借贷行为,他害怕征信受损对未来就业、生活有负面影响,就按对方要求,向其指定账户转账,之后再返还,通过反复刷流水修复信用。第一笔500元转账后,对方确实返还,于是小周深信不疑,直到第二笔2000元转账后对方将自己拉黑,他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启示: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
1、“征信修复”的概念是骗子伪造的!目前,所有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及其他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
2、正确无误的不良征信记录是不会删除或更改的!征信由国务院、政府、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管理的,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均不得擅自对信用记录进行修改。
3、消费者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银行网点、各地征信中心现场查询等方式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如有异议,可向相关机构提出异议申请,切勿相信所谓的“征信修复”。
辛苦打拼中年人
案例回顾:警惕“虚假贷款”
最近,徐先生急需一笔资金周转,盘活小店铺的生意,于是在网上浏览了不少贷款页面。某天,他接到自称某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号称无需征信、无需抵押、尤其是秒到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徐先生下载了APP申请10万元贷款却无法提现。对方告知徐先生绑定银行卡操作失误导致钱被冻结,需要充值相同款项解冻,如果不解冻就涉嫌骗取贷款罪,徐先生充值后却被对方拉黑。
案例启示:先交钱再贷款的都是诈骗
1、办理贷款务必通过正轨渠道。
2、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短信、APP和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贷款广告,尤其不要轻易外泄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号以及验证码和密码。
3、凡是要你先交会员费、保证金、认证金等各种费用的网络贷款,全都是诈骗!
照顾家庭老年人
案例回顾:警惕“代办社保”诈骗
章老伯夫妇都是某省农村户口,跟随儿子到城市生活已经三年了。因为希望自己老年能有保障,章老伯通过路边代办社保广告认识了小陈。小陈明知其本人没有代办社保的能力,仍谎称可以帮二老购买社保,并收取5000元代办费。为获得章老伯信任,小陈还找人假扮了代办社保成功的人员作为案例给二老演示,并网购了假社保卡给他们。之后,章老伯每月缴纳“社保”,甚至还介绍同小区有类似需求的老人一起去找小陈代办,数月后被儿子发现报警。
案例启示:
1、通常,以代办社保为名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有以下特征:
Ø
Ø
Ø
2、新市民中的老年群体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关注官方宣传,明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的正规办理流程,了解当前相关的诈骗手段,增强识骗、防骗能力。
“新市民”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消费主力军,
已成为创新金融服务的重要群体,
未来,国泰产险也将不断升级、创新更多金融服务产品,
满足新、老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共筑诚信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