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谨防个人征信诈骗 保护好“经济身份证”

发布时间:2023-09-28 11:30:10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

人征信被誉为我们的“经济身份证”,小到出行做车,信用卡申请,大到买房贷款,看不见的征信系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更是成为看不见的“紧箍咒”约束着所有人的消费、生活。

也正因此,各种针对个人征的诈骗手段也逐渐冒头。尤其是一些不法中介,宣扬所谓的“征信修复”或“征信洗白”业务,承诺可以帮助消除不良记录,设下一个个圈套行骗。

 

案例:“征信修复”不靠谱  网络套路勿轻信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消费者张先生因意外骨折无法出行,导致信用卡出现了严重逾期记录。事后,无论其申请哪家银行的信用卡均被拒,不解下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建议他查一下个人征信记录。查后才发现,之前严重预期已经被纳入到个人征信记录中,要过5年才能删除。

为了删除这一不良信息,张先生在和银行沟通无果后,求助网络。在网上找到一家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双方约定,张先生先支付1万元定金,并提供实名办理的手机电话卡和一张银行卡,待征信修复后另付尾款。张先生很快付了定金并提交材料,谁料不良征信记录迟迟违背“修复”,当他想要联系机构时,却发现对方早已拉黑了他。

 

征信诈骗套路深  “修复”“洗白”都违法

事实上,这张先生的遭遇绝非孤例。

国家对于征信记录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所谓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在征信领域里,都是伪概念,任何机构声称合规且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非法中介往往通过制造投诉材料、流程化包装等手段谋取经济利益,不但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还可能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和法律风险。

目前征信诈骗的套路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类似张先生的情况就是如此。

第二种:以征信培训、加盟为幌子进行诈骗,名为培训实为教唆他人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

第三种:骗取个人敏感信息。以“征信修复”之名,要求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以牟利。

 

提示:亡羊补牢不靠谱  信用生活要前置

针对这类骗局,国泰产险提示所有消费者,不要轻信。与其在不良征信记录出现后亡羊补牢,不如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防止不良征信记录出现才是正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将影响到个人征信记录呢?

1、公共事业欠费:日入拖欠水电费、电话费等,尤其是电话费,看似是小事,但如果长期欠费,电信部门也会将这种行为上传到征信记录中;

2、各类贷款逾期,包括信用卡还款和年费逾期,个人住房贷款逾期,以及为别人做第三方担保造成的逾期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导致的逾期,若利率上浮每月的还款额度也会上浮,那在还款的时候要注意足额还款;

3、行为不当:无论是地铁逃票、欠税、违反交规酒驾、闯红灯、短期内申请过多信用卡这些不当的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引发的行政处罚、民事诉讼不按时执行,偷税漏税等行为,都会导致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

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短期内多次频繁查询个人征信记录,也有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国泰产险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规范社会生活,杜绝不良信用行为,保护好自己的征信记录。如果其中有特殊情况,也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和失信记录提交的机构取得联系沟通申诉,千万不要轻信各种网络套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