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几招,助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发布时间:2022-06-13 09:31:37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成为骗子诈骗的对象呢?
根据一项研究显示:进入老年期的人更加容易信任别人,骗子更容易获取老年人信任。
另外,人到老年,陪伴成为了他们最需要的事物。很多时候家人繁忙不能陪伴老人,骗子就会利用老人对于情感的需要趁虚而入,伪装成老人的朋友、家人。
最后,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辨识能力不足。
上述这些骗子的骗术在年轻人看来可能一戳就破,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切到了痛处。
我们为老年人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诈骗套路,请介绍给家中的老人,让他们远离诈骗。
保健品骗局
人生行至老年,健康问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一方面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拖累子女,老年人对于保健品有着一份偏爱。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的这点心理,向老年人推销夸大药效甚至毫无疗效的药品,天天上门嘘寒问暖,甚至“比儿女都暖”。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报告显示被访老年人中超过四成曾因保健品被骗。
温馨提醒:什么样药就治什么样的病。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越是吹嘘药品的疗效,就越要小心是诈骗陷阱。诈骗分子会以请来所谓“专家”介绍药品等方式博取老年人的信任,老年人相信骗子后,甚至会不与子女商量而独自做主。子女需要更多地与老人交流,关心陪伴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冒充公检法骗局
诈骗分子通常会伪造相关证件和文件,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识和恐慌心理,以及对子女的关心,声称要执行逮捕,须缴纳保障金等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温馨提醒: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电话,一旦陌生人在电话中提出汇款、转账、垫资等要求,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汇款,如果无法辨别,联系子女、咨询附近公安机关,查明真相再行动。
“黄昏恋”骗局
老年人独自在家生活寂寞,有时想要一个老伴,谈一场舒服的“黄昏恋”。 现在老年人学会了用手机上网,“黄昏恋”也能升级为“黄昏网恋”,很多年轻人都会被“网恋诈骗”,老年人也容易上套,达成网恋后,对方会通过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随后拉黑,完成诈骗。
温馨提醒: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本就步步维艰,更要小心网络交友。虚拟世界不像我们生活的世界,转账方便;对话的反应时间长;看不见对方的表情,更难以判断对方的意图。凡是涉及钱财的,要和子女多商量,不要做拍脑门决定。
“免费领红包”骗局
“红包”可能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词,跟“免费”搭配在一起则更加诱人。随着手机支付功能在中老年人生活中的普及,出现了很多“领红包”“首月1元”等以噱头吸引老年用户点击,实施诈骗的骗局。与此类似的套路还有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等。
温馨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红包很可能只是抛出的诱饵,不能轻信,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以免上当受骗。
养老骗局
养老是老年人的一大要事。有些骗子假借认识人社局、社保局工作人员的名义,谎称老人未交社保无法养老,可为之代缴。然后在收到受害人巨额钱款后携款跑路。
还有些骗子瞄准了老年人的闲置养老金,以投资养老公寓、养老庄园、绿色农场或其他养老项目为名,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或以提供养老服务。实际上这是诱饵,是为了赚取老人的“加盟金”。在给予老人一点甜头后,再让老人越投越多,最终血本无归。
温馨提醒:如果希望补缴养老保险一定要走正规渠道,想占小便宜只会吃大亏。如果想进行养老投资,可以登陆相关网站打电话到相关部门核实公司身份资质。
关爱陪伴,助力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老年人要多关注防诈信息,不应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凡是涉及钱财问题一定要三思后行,最好跟子女商量。虽然老人可能会觉得麻烦子女,但是家中老人被诈骗才是给子女带来最大的麻烦。
家中的老年人在得知自己被欺骗后也会陷入对子女深深的自责,其实这并不完全是老年人的错,骗子的套路五花八门,子女不仅要向老人科普各种防诈知识,也应该和家中老人及时交流谈心,了解家中老人的精神状态,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可以有效帮助老年人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也可以在上面学习各种防诈骗案例。